Tuesday, April 8, 2008

三位一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位一體拉丁語:trinitas)或稱三位一神三一神聖三一,一般指基督教上帝,即聖父聖子聖靈天主教稱呼聖靈聖神東正教新教都稱呼爲聖靈)為同一本體(本性)、三個不同的位格,三位格爲同一本質。通俗地說,僅有獨一的上帝;聖天父完全是上帝,聖子完全是上帝,聖靈完全是上帝;聖天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天父。[1]詳細闡述有關三位一體這個信條的教義被稱為三一論

歷史顯示,此教義是從公元3至4世紀開始逐漸發展。經過一連串的辯論和大公會議後,最終得以確立為正統的教義。三位一體的核心思想,曾在公元325年的尼西亞大會(第一次大公會議)及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會(第二次大公會議)裡通過。這個詞語及其清晰的教義闡述從沒有在《聖經》出現。從《聖經》記載內,耶穌使徒沒有反對申命記6:4的話:「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2]

支持三位一體的根據,其中有:

  • 福音書記載關於耶穌基督受浸時,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天父在天上對他説話。天父、聖子、聖靈唯一一次同時向世人顯現。
  • 聖經·約翰福音》第一章指出,耶穌基督就是道、是聖子、是上帝。

現今,大部分基督教教會已接納此為傳統教義之一。而三位一體雖廣泛被視為與基督教有關,但不少古代宗教都存在三位一體的神祇。一些不信三位一體的人士認為三位一體是基督教從其他宗教借用的最佳例子。對於這一現象,歷史上不斷有一些基督教派否定此教義,有的更公開宣傳三位一體是錯誤的主張。現今,有少數基督教教派支持「一位格論」,認為上帝只有一個位格,而否定三一論。[3]

傳統教會把聖靈降臨期第一主日定為三一主日,紀念上帝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一體。

歷史

一世紀的基督徒沒有三位一體的觀念,因為他們不用本質和位格這類哲學字詞來討論上帝。一世紀的基督徒的確敬拜基督和崇拜天父上帝,也是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受洗。隨後發展出來的三位一體教義,是第一世紀的基督徒完全沒有的理論。

拉丁语翻译:外围:父不是子,子不是圣灵,圣灵不是父;内部: 父是上帝,子是上帝,圣灵是上帝

拉丁語翻譯:外圍:父不是子,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父;內部: 父是上帝,子是上帝,聖靈是上帝

最先使用「三位一體」這個哲學用詞的,是拉丁教父特土良(公元125年-230年)。[4]他用「本體」(質,essence)來說明神性及神性所包括的一切。父、子、聖神同有一相同的本質,只是互相的關係不同。他用的是拉丁文Trinitas,意為「三而一」。[5]後來,這詞一直被教會採用。

早期的基督教教父所支持的三位一體,與現在的傳統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教義是不同的。正如《基督教教義史》(伯克富著,趙中輝譯,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出版)指出:「雖是如此,特土良的三一觀仍是不太正確,因為他認為三位格中有等次之分。」特土良認為:「父是全部的本質,子是部份的本質,因為子乃是從父演展出來。」特土良並沒有完全脫出子是低於父的觀點。[6]特土良之所以被認為是重要的教父,因為他乃是第一個開始討論本質與位格概念的人;後來在《尼西亞信經》制訂時,所用的概念竟與他早一百多年所說的相合。「三位一體」的用詞是從特土良開始的,但特土良並沒有發展出後來的三位平等的三位一體教義。

從公元2-5世紀,基督教的教父們根據《聖經》,再結合古希臘羅馬哲學(包括新柏拉圖學派斯多葛學派的學說),建立出一套屬於基督教的教父哲學(即早期的神學)。[7]《教義史》指出:「在第二、第三世紀中,有人將古希臘哲學福音真理混合起來,形成了一派神學,即所謂亞歷山大派的神學。」(《教義史》 陸、亞歷山大的教父)這時期的著名教父有俄利根,他是用「永遠生出」來解說父與子關系的第一人。「俄利根說「道」(指聖子)有自己的位格,也與父同永,乃是由於父神永恆的旨意而生。」俄利根提出的「與父同永」,使三位一體教義有了一個神學基礎。雖然如此,俄利根仍認為「子是小於父的」。「俄利根不單是認為子在世時是次於聖父,就是在本質上看來也是次於聖父的。他有時又稱子為第二位神。」總括來說,早期護教士和教父(包括亞流)都是認為聖子(即子)與聖父(即天父)不是平等的,聖子在某一方面小於聖父。

教父亞他那修與亞流(及其支持者阿利烏派)有一個主要分歧,「亞他那修覺得,若以基督為受造者,即否認相信他而得救並與神聯合。」「會議中阿利烏派拒絕「永遠生出」的概念,而亞他那修卻堅稱此點。亞利烏派說,聖子是從無中被創造出來的,而亞他那修則主張,他是從聖父的本質中而生出來的。亞利烏派主張,聖子與聖父並非是同質的,而亞他那修堅稱,他是與父同質的。」

羅馬帝國統治者君士坦丁大帝穿針引線之下,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後世稱為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終於在公元325年召開了。會議討論的是「同質」和俄利根的「同永」這兩個問題。結果,亞利烏派被判為異端。在此,教會第一次公認耶穌和天父上帝是同一本質,是同等的,井通過了《尼西亞信經》。由於這個結論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武力脅迫下促成的,所以《教義史》上指出:「會議的決定並沒有止息爭端,只是成為爭端的開始。」沒多久以後,不論君士坦丁大帝抑或多數東方教會的主教們,竟都拒絕尼西亞公會議採納的《尼西亞信經》。[8]

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其實只討論了聖子和聖父同質的問題,而聖靈的正統性在《尼西亞信經》是沒有提及的。關於聖神的地位,《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三)》指出:「凱撒勒雅的主教巴西略(Basilio,330-379)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思想作了一番神學思考,寫了一部《論天主神聖》(Il trattato sullo Spirito Santo,374)的書,他在著作中指出,聖靈與聖父和聖子是同性同等的。」[9]及至公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大公會議在重新修訂《尼西亞信經》時上加上了聖靈的描述。

經過特土良和亞他那修的多年發展,最後由奧古斯丁確立為教會的神學信仰。加上在大公會議中的確定,三位一體最終成為傳統教義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宗教改革時期,新教改革家加爾文進一步說明三位一體的教義,故此這也是新教信仰的一部分。直到現代,傳統基督教均恪守三位一體為傳統的重要教義。

現按照正統神學的觀點,三位一體是有限的人類理性所無法理解的,例如在章力生的《系統神學》(卷貳-三位一體論)中說:「上帝三位一體的奧秘,非凡人的智慧能測;在人的有限經驗上,沒有類似的事,可作比擬;因此一切比擬的想法,都不能達成願望。在中古時代,乃視為一個奧秘;在十八世紀,乃視為一種無意義和不合理的教義。即使到現在,三位一體論仍不能有一個圓滿的解釋。在人的經驗和理解上,不能有一個完全恰當的比擬,更不能積極闡發其奧秘。」[10]

源自異教的理論和影響

不信三位一體理論的人一直認為三位一體學說是典形的借用異教來源。[11]根據這種看法,神的簡單概念在教會早期便失去了,透過對異教理論的適應,這種費解的三位一體理論便被採納了。而這程序的證據這是,透過三位一體和在異教裡和印度教裡神三位一組或一體概念的比較。印度教有三位一體,例如三體合一

再追溯到巴比倫時代,將神氏三個一組地或三位一體地進行崇拜是很普遍的。而這種影響更在基督教的之前和之後幾個世紀里在埃及希臘、和羅馬流行。而十二使徒死後,那些不信三位一體的教徒認為那些異教信仰開始侵入基督教。第一和第二世紀時候的基督文書也反影了一些關於耶穌和神、父是同一體的信仰,但反三位一體的人認為正在那時一體便由這種滲透性的同存中演變出來。

一些人更找到三位體和亞歷山大埃及神學者的直接聯繫:他們認為亞歷山德拉的神學者,由於特彆著重基督的神性,成為埃及信仰遺傳和基督教的中間人。而教會亦被指稱接納了由埃及人發明並透過希臘哲學為基督徒所接納的異教信條。

有些人認為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古巴比倫的宗教物品中,遺留下大量雕像、石刻圖騰。這些崇拜是源於古代的性崇拜,神化了男性性器官(即陰莖和兩個睪丸)的模樣樣子就是三合一的象徵[12]

有些人認為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並非源自古代其他宗教。雖然在非基督宗教的其他宗教中找到的有三合一、三變一、或者一變三神祗源遠流長,但是其他宗教的神祗分開個別三個神,然後又變為一個。這和基督教的概念完全不同。基督教從來沒有所謂分然後合的概念。

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是既是三,又是一。在聖經和大公教會的《信經》,例如《亞他那修信經》和《迦克墩信經》,都申明了這方面的解釋。

道教裡面的神觀對照

道教的三一神觀:

  • 三一(神):神名。《史記‧武帝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也指三皇。《洞神八帝妙精經》:「三皇所受要在三一。即太一、真一、玄一,是謂三一,號三元。元氣生神,神氣降人,人成神也。」
  • 三清神:道教神名。道教尊奉的三位最高神的名稱,即上清元始天尊玉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尊神是一化為三,三即是一,也就是道經所說的「一氣化三清」。自唐代宋代以來,三清尊神主要供奉在道教宮觀的三清殿內。

雖然名稱相似﹐但關於基督教與道教三一神觀的異同,並沒有一致的認同。反對觀點是:

  • 三一(神)神名:古代的中國天子每三年要祭祀叫三一的神,由天一、地一、泰一構成;所以此三一非彼三一,乃三合一,而非三位一體。
  • 三清神:三清不是三位一體,而是一變三的﹐因為本質是一氣,但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都不是氣。

反對的聲音

基督教初期

在基督教會成立初期,《聖經》沒有記載耶穌和使徒討論上帝是三位一體的問題。直至2-3世紀,有些古代教父開始用希臘哲學思想去論證上帝。自那時開始,上帝是三位一體的討論便越趨熾熱了。發展至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前,三位一體已發展為教內爭論。其後君士坦丁大帝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會議亦通過《尼西亞信經》列明「聖子與聖父同質」,並將反對聖子等於聖父的一方判為異端。但大公會議以後,有關三位一體的爭論持續了數十年。曾經有段時期,反對聖子等於聖父的勢力反過來壓倒支持聖子等於聖父的勢力。兩方勢力仗賴羅馬皇帝的支持互相抗衡,直至公元38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決定支持三位一體,並召開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將《尼西亞信經》確立為「國家標準信仰」。至此,三位一體的教義被確立,反對勢力再次被壓制。雖然有人依然拒絕接受《尼西亞信經》,結果導致猛烈的迫害。反對三位一體教義的人被審判為異端,有的被直接處死或者死於火刑。這一鬥爭持續了多個世紀。直到中世紀,人們再用哲學和心理學去解釋教義,三位一體完全確立。[16]

宗教改革時期

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運動後,很多人開始著手翻譯和出版《聖經》,不少人有機會獲得《聖經》。《聖經》得到廣泛傳播,讓有些人開始對教會提出的各種信條作進一步的研究。有些人開始發現三位一體並未在《聖經》中出現,教士的解釋也過於牽強。因此有人開始提出反對意見,並建立了與三一論相對的一位論。

在這個時期,有些宗教改革家強調《聖經》和理性是信仰的唯一根據,倡導一位論。一位論派隨即遭到來自天主教的反對,也為馬丁·路德﹑加爾文茨溫利等宗教改革家所不容。很多人在天主教、政府和基督教新教勢力的排擠和壓迫下被迫流亡,被投入監獄或者被處以極刑。部分一位論派的基督徒則選擇移民到其他地方,繼續奉行其信仰。反對三一論的人士不乏著名人士,例如有牛頓塞爾維特等。而其中發現人體血液小循環的西班牙神學家塞爾維特,更因反對三一論而被加爾文指使日內瓦政府予以逮捕和處死。[17]

近代社會

18世紀至20世紀初﹐一位論派已在歐美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不少一位論派成立教會,反對三一論。1825年,英國與美國成立了一位論者協會為傳教和出版機構。除此之外,19世紀80年代由C.T.羅素牧師在美國發起聖經考查運動鼓勵人仔細閱讀《聖經》,並興起的聖經研究者(即現稱耶和華見證人)公開否定三位一體的神學體系。由於羅素善於利用媒體和現代通訊,所以他的主張很快在美國和歐洲廣泛傳播。公開否定三位一體,結果是引起了天主教派的憤怒和來自基督教國家的政治打壓和迫害。現今,中外仍有少數基督教教派不支持三一論。其中華人基督教領袖李常受雖然贊成三一論,但是認為傳統三位一體教義過分強調神格中的三個身位,有三神論的傾向,強調一位神的主張:子就是父、主就是靈;但是同時也不贊成形態論,仍然認為神格中的三個身位是同時、永遠共存的[18] 。他亦因此而被新教指責。及至現在,不同反對三位一體的聲音依然不絕。無論是基督宗教內以個人抑或團體方式不接納或解釋傳統三位一體為教義,其聲音往往會被傳統基督教冠以異端之名。當然,反對三位一體的聲音亦有來自反基督教的人士、其他宗教和重視理性的哲學家。

參考來源

  1. ^ 天主教百科全書:The Blessed Trinity
  2. ^ [大英百科全書:三位一體]
  3. ^ 中國大百科:一位論派
  4. ^ 《基督教思想史》第七章 古大公時代諸神學家
  5. ^ (Trinity) 辯明三一神的信仰:第六章 『辭不達意』-- 人類語言的缺失
  6. ^ 動力季刊Vol.13 No.2:當代正統神學的任務﹝十一﹞
  7. ^ 中國大百科:經院哲學
  8. ^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二)
  9. ^ 天主教歷史淺談(上二十叄)
  10. ^ 系統神學第柒章 三位一體論
  11. ^ [http://www.angelibrary.com/real/jingyingdjh/036.htm 精英的聚會:第五篇 兩位科學家 第三十五章牛頓,真正的人]
  12. ^ 中國性文化象徵 第二部分:神聖的性崇拜 生殖器崇拜(2)
  13. ^ 神秘學辭典:Anu、Ea、Enlil
  14. ^ 神秘學辭典:Trimurti
  15. ^ 盤古探源-農歷網
  16. ^ 《美國百科全書》,三位一體
  17. ^ 中國大百科全書,一位論派,全文連結參看這裡
  18. ^ 李常受:《新約總論》第一冊,33-37頁,臺灣福音書房

參看

外部連結

一般的

贊成三位一體的

反對成三位一體的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9%E4%BD%8D%E4%B8%80%E9%AB%94&variant=zh-tw"